第一次幫孩子選程式才藝課?父母最常問的3個問題全解析
哈囉~我是 Vans 老師!
最近是幼兒園課後才藝調查的時期, 有家長問我:
「4歲的孩子上程式課能學到什麼?」
「有人說是培養小孩程式邏輯的能力, 但好抽象, 讓我產生更多疑問?」
像是:
程式裡的邏輯是什麼?
這麼早學程式適合嗎?
我家小孩未來又沒要當工程師, 有需要接觸嗎?
這些問題, 剛好可以跟大家聊聊。
程式裡的邏輯是什麼?
學程式的目的, 其實就是在模擬並解決我們"日常生活"會遇到的問題!
通常有以下兩大類 :
幫助我們遠離"重複"的事情, "簡化" 複雜度!
讓腦海中的想法, 有一個地方實現出來! (孩子需求在這部分)
既然程式跟我們的日常擺脫不了關係, 那程式邏輯是什麼?
其實說穿, 它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邏輯一模一樣,
下面列舉出4個基本重要的概念來看看:
a. 變數 :
在我們接收新訊息, 但腦袋已經塞太多東西, 為了怕忘記, 我們會怎麼做呢?
沒錯!
我們會將這個資訊紀錄在某個地方(筆記), 等到需要用到時再將它取出。
而對應到程式, 就是把某個你想要的資訊記錄下來, 供後續動作做使用。
b. 迴圈 :
當我們有了每天既定要完成的工作,
像是早上起床, 必須先刷牙洗臉和吃早飯, 才會出門上課或上班,
如果我們在一年中都每天一定要重複這些瑣碎的事, 那就要重複365次。
對應到程式裡, 找出要重複的事情, 並決定要執行的次數, 正是迴圈中的概念!
c. 條件判斷 :
根據上面迴圈的概念, 你可能會問說:
可是我不一定一年中, 每天都是重複一樣的事吧?
一定會做點變化, 像是假日的時候, 我會睡晚一點,
跳過吃早餐的環節, 直奔午餐, 要怎麼辦才好呢?
別擔心! 條件判斷正為此而生!
「當某一個條件成立, 我就去做某件事, 不然就去做另一件事!」
這就是條件判斷的核心概念!
d. 資料結構 :
回到作筆記這件事,
我習慣拿實體筆記來紀錄更多細節,
但平常一些瑣碎的代辦事項,
都是直接紀錄在手機裡, 方便查看或修改。
而資料結構正是對應到此概念~
不同的訊息資料, 可以有不同儲存類型的地方,
目的就是要為我們在未來的使用上帶來便利!
這麼早學程式適合嗎?
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,
其實程式邏輯就是在模擬我們日常的生活邏輯!
而正因為這樣,
只要選擇適當且符合年齡階段的課程培養, 都能達到此目的。
但相反的, 如果選擇了超過孩子當下腦袋發展階段的課程,
孩子會覺得困難產生排斥,
排斥就不會主動去學習,
不主動學習就會讓腦袋的神經元得不到充足提取的刺激,
只有在得到充分提取刺激的神經元, 才會在長期記憶中停留,
反之都會在短期記憶中被淡忘掉呦!
我家小孩未來又沒要當工程師, 有需要接觸嗎?
這個問題,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:
會讓孩子選擇上數學、英文、和鋼琴課,
是希望孩子未來能當上數學家, 英文老師或是音樂家嗎?
對我而言, 讓孩子上這些課程的目的,
都是要讓孩子腦袋感受到不同的刺激~
藉由這些不同的刺激,
激發出對某個領域的好奇心, 藉由這個好奇心, 引導深入學習,
一旦深入學習得到某個成就感後, 就又會產生更多的好奇心,
從而進入學習的增強循環。
學習程式, 並不是讓孩子未來要當個程式設計師,
程式, 反而是個幫助孩子探索這個世界,
將腦袋裡各種奇幻的點子實作並展現出來的工具!
不過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,
只要選擇合適,
任何一門才藝課, 都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!
讓我們從幼兒園孩子的角度出發
程式邏輯方面, 對4~5歲兒童來說,
能做到變數, 迴圈和條件判斷, 就真的是符合當下年齡該做的,
讓我們拆解校園會遇到的程式才藝課的學習過程 :
孩子可以藉由掃描不同種類的積木, 將想法存到機器人裡 (對應到變數)
掃描完成後, 機器人就會重複執行你預期要他做的事情 (對應到迴圈)
過程中可以加入聽感偵測, 或是其他偵測套件, 做到例外的行為 (對應到條件判斷)
這些看似很基本, 但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就是這樣 ~
確實有滿足到確實有滿足到當階段的需求。
再來, 就是孩子的意願問題了~
只有好玩的課程, 才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, 產生好奇心。
一但有好奇心, 就會願意嘗試,
因為有了嘗試, 就會得到知識,
一但有了知識, 進而提高膽識,
最後有足夠的膽識, 孩子就會產生更多的嘗試!
最後在價錢考量上, 這個就真的見仁見智,
每個父母對以上所有提到的東西, 心中都有不同的定價,
只要這個定價, 符合我們能負擔的範圍內, 就可以納入考量。
但即使錯過了, 也不會怎麼樣!
因為孩子還是會被其他才藝課的刺激激發不同的好奇心,
來一點一點學會這個真實世界的邏輯!
(決對沒有因為沒跟著上車, 未來就會跟不上這種事!)
(決對沒有因為沒跟著上車, 未來就會跟不上這種事!)
(決對沒有因為沒跟著上車, 未來就會跟不上這種事!)
很重要所以說三遍!